放浪青春(Spring Breakers, 2012, by Harmony Korine)

2013.9 中國版 Elle Men雜誌


活著的浪蕩詩意:《放浪青春》

哈蒙尼科林(Harmony Korine)在過往作品裡多次表現他獨特的,結合了頹廢與詩意的意味;這位帶著桀驁不馴氣質、對於次文化、非主流或小眾近乎信仰的固執作者,其作品儘管乍看之下有某種我們常說的「文藝青年(文青)」情調,可真去讀,卻要發現這位作者所展現出來的,並非載浮載沉地被某個氣氛吸引、但並未要沉入感覺事態,的「輕」。哈蒙尼科林的作品在「輕」的外衣下,有著嚴肅、認真甚或沈痛的「重」,這讓他作品中那些青春的、藝文的、年輕人對世界或生存感懷的…..等之類題目,在電影起頭的吊兒啷鐺之後,隨即爬升到持續更複雜的心緒。

這作者之前的作品常觸及此些主題:人對於通常人生軌道的偏離、堅持自我與隨俗間的兩難、講現實的逼厄及因之而來的青春的悲壯與荒謬感……;這些其實不是什麼多稀罕的題目,電影中人物一開始也沒顯得多獨特或有趣,可隨著敘事和影像展開,哈蒙尼科林卻就是能注入給該些生存景觀有清澈的目光、新鮮的心靈。

在哈蒙尼科林的眼界中,那裡沒有預設的正確或錯誤、幸福或不幸,這作者擁有此一罕見天賦,他就是能從最庸常之中,汲取出令人眼睛為之閃亮的、關於生命中尚未為人所知曉、理解甚至辨識,之小事與大事。哈蒙尼科林的作品裡總洋溢著毫不自溺的詩意,和這類題材的經常顯得自我中心完全不一樣。

關於《放浪青春》(Spring Breakers, 2012),這是一部我很不知道該怎麼向人推薦的電影,儘管我是如此喜愛它!從劇情簡介、從劇照和預告片、從媒體讀到的消息,這似乎不過就是一部關於青春的揮霍、色情、毒品、暴力的電影;再多一點,或有對美國文化、物質主義、個人主義、槍枝與毒品氾濫的觀察與評論;再更多一點,是音樂錄影帶的寫意、嗑藥的迷幻感…..。但該怎麼說呢,關於這電影,以上皆是,卻也以上皆非。

《放浪青春》是一部自由而直覺性的作品,如果你的頻率能對得上作者,你會感覺到一種難以言喻的優美而深刻的平衡感。

影像和音樂撐出了一齣存在事態,它們不再是為故事而服務,而是自成一格地已處在、且繼續湧現自己的故事。我現在說的或許更接近是形式面的描述,但它讓我最感驚喜與撼動的,正在於此:《放浪青春》所具有的強烈形式感,它恰恰不切題於內容,那有時是懸浮的,有時游移在輕挑玩笑與突然湧上的多愁善感之間,有時帶有試探的意味,有時有種「豁出去了」的決絕;還有許多時候,除了切換於虛實之間的踉蹌,猶有著童話與現實的混淆。哈蒙尼科林把玩著形式,由此塑出對所謂「內容」的反動或分歧,使得整個作品出現了美好的包容性與豐富度。

《放浪青春》看似呈現了人物陷入了在物質中的迷失墜落,可當一同捲入作者佈置出的整幅渾然天成的流動之中,我們不禁感覺迷惑:哈蒙尼科林表達的,到底是對此一現象的反對還是擁抱?他是讓人物作為提醒我們保持警戒的借鏡,或單純全心對他們投注著深深的不忍(且夾雜著被勾引的神往)?這電影講的到底是呈現誘惑的本身,還是被誘惑的結果?是想主張關於誘惑的抗拒,還是提出了關於接受誘惑的理解?

又或者,作者進駐的立場,壓根非在這場景中的任何一隅,而是據著制高點,同時享受但也憂傷著此齣(與他無關的)人間悲喜劇?

青春是一去不返的,生命是一去不返的,可文明不也如此?面對那些再無可能中止或掉頭的失速衝出,此刻湧上給我們的,會否其實是儘管苦澀,卻必定會間雜著甜蜜,的詩意?《放浪青春》是一部縱情、瘋狂的電影,在那裡頭,或有沈痛而失落的灰色,到底,作者仍賦予那個世界、那個生活,一份超越理解或洞察的,更高的「全然接受」的甜蜜。一幅全然非關政治正或不正確的,「不標準卻可愛」的人間場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