闇黑無界:星際爭霸戰(Star Trek Into Darkness, 2013, by J.J. Abrams)  

非常棒的電影!

2009年的《星際爭霸戰》將影集的一千零一夜故事宇宙,重新設焦地轉換為某種「太空中的人際關係實驗室」,成功銘印給觀眾整個迷人而精緻的角色設定及其互動。《闇黑無界》延續了人與人之間的微妙時刻。尤其,當之前SpockKirk的性格,拉扯有幽默又鬥智的辯證意味,新加入的反派角色Harrison/Khan,甚且將原本的二元提升到三元,整個劇場狀態層層遞轉地更為擄獲人心,被捲入的其他配角的發揮也隨之更淋漓。必須一提的是Benedict Cumberbatch的表演,他注入給該角色某種精準、厚實以及天才的氣勢,讓反派的複雜度更有說服力。

電影中「正vs.反」的對峙關係,隨故事發展有本質上的變遷,是個人之間的交鋒,也是組織或理念的決戰,兩種不同的邏輯交替,將「人的故事」持續帶出向度。在聰明之餘,更有真摯的感性。

場面豪華是這種規格與類別電影的低標,但這片在這項目卻界定了高標,J.J. Abrams更重視段落的經營,不讓畫面飛快展示過去;也就是說,讓人物停在某個階段、在裡頭掙扎,視覺的奇觀將持續堆疊…..,這在當下更有渲染力,也在心上留下更多印痕。

前集曾有句令人難忘的台詞,那是標準的Spock式話語,說「(關於未明但有限的處境),當消滅了不可能的選項,剩下的,無論多不可測知,必是真相(‘’If you eliminate the impossible, whatever remains, however improbable, must be the truth.’’)。」,微微可惜的是,《闇黑無界》在設定上明明有著相當的不透明性,不同的系統、不同的核心、不同的「最高指導原則」,這催生了電影中此起彼落閃現了邏輯困局的光芒,可此一銳利終究只停在局部,沒能上綱到整部片,整體並沒有那個讓人陷於「那不應該是對的,可那是對的。」的某種理性深處的懸念與神秘感。

-------

1.
來自Vulcan外星人與人類的混血兒Spock,終結了感性與理性的辯證地自許某種同時極大化兩者、卻又迥異於兩者的性格,約略表現為某種更為細緻,但也更因此更必須嚴謹的邏輯條理,這是我最相信的原型性格。因此,我對Star Trek故事中這樣的人物與其他人的互動非常著迷,其中主要是那個總是將直覺與情緒搞混、衝動、一頭熱的Kirk

電影似乎傾向讓更為人性化的Kirk每每終究會做出「正確」的決定,這雖令人也熱血而激動,可是,在感動之餘,我無法不認知到,那到底是設定上的特定;究竟,得需要多少巧合,Kirk那種「我不知道我該做(am supposed to do)什麼,我只知道我能作(can do)什麼。」之衝動行事,才會得到happy ending?換句話說,要確立一般性的原則,Spock才是對的。

終於我們在《闇黑無界》遇到John Harrison/Khan,這才是一個真正夠格的對手!Khan和通常反派不同之處,在於他沒有想要(對方那邊的)更多,他只要自己的東西。相較於我們所理解的戰爭通常之彼此消長,Khan卻並非在擴張版圖,而只是在朝向目標。講更清楚一點是,對他來說,那本來就是他的,若沒在他手上,不過是意味了某個暫時的、待解決的錯誤。

這裡有一個視點的遞移:隨情節推展,我們看到原本似乎是兩造的對峙,可原來,當企業號艦上人員將Khan當成一個「對象」,無論就地正法或交付審判都仍是把他看為一個特定的彼邊,可在Khan這邊,他並沒有要特別針對誰,是Kirk, Spock或整個總部或市民或誰,都沒差,總之就是一群待終結的低等生物,而那原就是他自許的使命。......我們不能用通常「正-反」來理解這個對峙,事實上這是一場並不對等的戰役。

Khan曾對Spock說,光有智力是不夠的,你連打破規則都不敢,如何打斷人家骨頭。這並不只是耍嘴皮子的交鋒,比之Spock步步完美的演繹,Khan的差別是什麼?在於Khan所遵循的邊界是他自己斷然劃定的,而Spock則接受特定的前提/邊界,在底下找出最合理的解。......Spock Khan的哲學對峙,簡單說是「以深邃而細膩的感性確認現實材料後,推演地追尋最嚴格、最階序井然的『最合理』裁定」vs.「重塑整個現實元素,直接勒令每個部件內涵,如此,則『最合理』要怎麼寫都隨心所欲」。

到底,這正是人生的「探索」與「創建帝國」兩種狀態之迥異底蘊:探求此一宇宙之未知深處?還是兀自打開一個更能說服自己的美麗新世界?....to be Spock, or to be Khan, that is the question. 對我來說,這才是真正的因為無可共量(incommensurable)因此無分高下的對壘。

2.
可是,關於這樣的「對」,能如何被應用到現實之中?難道我們只能在虛構文本,甚至得上綱到科幻片這樣「高階虛構」的世界,這些原則,才能不只在理論上成立嗎?難道我們的生命,終究只能大量依靠偶然、幸運、慣例、個人經驗錘鍊出的本能…..等難以考究和講究的方式,忍受地、無可無不可地打場爛仗嗎?

許許多多的尤其是科幻文本,總帶給我無法痊癒的激情與感動,然後是挫折與困惑:那些一再一再被演繹、被證明的更具有層次、更緊密、更繁複(但清晰)的純粹與合理,在現實場域中,真的完全不可能達成全局式的行得通嗎?

我想,也許答案就在「連虛構文本也終有結局」這件事。就算是最hardcore的文本,也無一例外地有個浪費了其豪華設定的結局:有誰贏了、有誰離開了、世界向第二天進展了….…..也許重點正是這個?如果我們可以朝向永恆,不需在哪裡結束與轉彎,就可以勒令事物靜止,直到找出最佳方案;可當每天終有日落與黑夜,有迷惘、遺忘與凋零,則事情就得在哪裡收起來。我的意思是,當我們說「the show must go on」,恰恰是因為它已經有所停頓,而那個「繼續下去」,其實關於前往另一個故事。

在那些太空或極境的故事裡,緊實美麗的理性低限地抵住,張出星空,或許故事到最後還是得更「富有彈性」--人們在某一處有了妥協,將自己交給慣例或偶然…..;但那用絕大、更大篇幅一路鋪陳的邏輯蛛網,依然懸浮地鎖住整個宇宙。是的,應該是這樣沒錯,我們似乎已經看到的。……而或許現實也是如此?在情節急轉直下之前,願意的人,依然總是屬於某一整面星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