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年PI的奇幻漂流(Life of Pi, 2012, by 李安)
和小說原著的情節相仿,但表達的東西不同。電影劇情有點鬆,但假如能被精緻的奇幻影像與動物戲吸引,倒不至於覺得沈悶。這原本是一個極限環境與處境,設定上或者原可能走上類似《127小時》(127 hours, 2010)、《浩劫重生》(Cast away, 2001)之類文本,但終究,這電影還是成為關於「少年緩步前進地與其世界認識、相處」的故事,而不是前述文本中更為成人或文明題目的討論。

整路的恐怖、酸澀與美好,當那只能在某虛構、建構之框架中成立,就也推到極致地作為「少年必須由自己來寫自己的故事」,那裡無法有他人定義或插入的空間,他沒辦法與這世界用現成的管道來互相成立。他只能由自己,慢慢地,直到準備好。是那樣的得非常慢才能真正長大的旅程。

至於電影中多次談及的信仰,在原著中作為一種歷史建構的議題,但李安回應的依然是關於成長與生命長路的依據。那種,「我相信,但請給我一些時間,我才能瞭解我相信什麼」,那樣。